





融合教育,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依托普通学校建设的、具有实施特殊教育的专业能力,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少年及其家长提供个别化教育与康复服务的机构,旨在将所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少年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 继10月11日携手台湾专家的常台融合教育合作项目第二次培训之后,12月4日,丽华中学又承办了2019年常州市校(园)长融合教育专题培训。本次培训为期一天,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殷雅竹、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研究员储昌楼校长、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孙静等领导均到场指导,各辖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指导中心负责人、全市113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共277人参加培训。 传递一种态度 常仁飞副局长的开班动员讲话,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心,融合教育做得好不好,反映了常州教育的整体水平。常局长希望我们站在一个政治高度,提高认识,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他要求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探索,以建立融合教育的课题研究作为第一抓手,推动相互之间的学习、交融,持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尤其是融合教育的支持力度,下决心把“随班就读”的工作抓好,弥补意识、能力、行动上的不足,真正建好常州明星城,种好常州幸福树,体现常州文明程度。 常局长动员之后,与会领导为11家首批“常台融合教育试点校(园)”授牌。 放宽一个尺度 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殷雅竹的政策宣讲主题为“融合,为了适合的教育”。殷处长从政策层面介绍了“随班就读”学生发现、评估、安置、转衔等工作程序,并我省融合教育的方向及发展,重点介绍了资源教室的建设、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教育服务清单的提供、特教班的设置与管理等相关机制。 殷处长的宣讲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并有生动的视频案例,如:脑瘫数学家孙嘉梁、内地去台湾的择校生晨晨的事例,还有我们熟知的明星汤姆克鲁斯、萧敬腾,更有家喻户晓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原来有障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研究发现,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学习困难者。 殷处长从江苏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讲到了当前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随而不融,混而不合”,把“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座、随班混读”。而实施融合教育是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她对比了台湾、美国在融合教育上的先进性,尤其在台湾地区,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约占97%,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对这些特殊学生,放宽尺度,更多包容和接纳,少些抱怨和嫌弃,方显教育本色。 感受一层温度 遇见一次,就是改变的开始。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指导中心研究员储昌楼校长的融合教育经验分享则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暖意,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培训会员一起学习并背诵了融合资源中心的服务对象,报告厅里响起了“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精神障碍、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发育迟缓”的声音,正像他的宣讲首页上那样“让美好看得见”。人“生而特别”,和而“不同”,没有“不行”。储校长也用了生动的视频,用他在千灯中学、娄江教育的实践研究告诉我们,要做“有品”的融合教育。不是小众是大众、不是被动是主动、不是区别是识别、不是就混是就学、不是发现是发展、不是难点是亮点。储校长的经验分享,让我们学习了融合教育目标对象、资源教室的“六靠近”设置方法、课程模型建构,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给常州的融合教育带来了一笔精神财富,在这个冬日里,感受那份暖意,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些特殊学生,他们不是学习障碍的困难者,他们是特别学习方式的需要者。此次融合教育培训,激活了城市的融合基因向各个角落输送关爱和温暖,这是包容精神的最好证明。 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的结合,让教育更有厚度和温度。这次培训,在丽华中学的“办有温度的学校”的教育理念下,更有广度和深度。融合之路虽漫长,山形依旧迎朝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