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2025年春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招标公告 [03-17] · 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2024年秋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标公示 [10-30] · 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2024年秋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招标公告 [10-23]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栏目列表
 
  最新文章
· 常州市徐州商会来访
·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三周菜谱…
· 地铁初体验:文明出行第一课
· 【第2次研讨】国家社科项目、…
· 守正创新 共绘学校转型发展新…
·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二周菜谱…
· “乘地铁 访古巷”
· 以练为战:宿舍区里的地震应急…
· 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十一周菜谱…
· 从校园到雅阁 亲子续写阅读长…
 
 
追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戴目校长!向中国聋教育的先行者致敬!
 
发布时间:2018-03-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上传:张旭东

中共党员、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聋人协会主席、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原校长、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缔造者戴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3月3日7时20分逝世,享年93岁。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全体师生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戴目校长!

戴目先生

    戴目先生出生于1925年,年幼时被江南一户殷实之家所收养,养父以悬壶济世为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戴目先生8岁时罹患重病,经过抢救虽然起死回生,但从此留下了失聪的后遗症。原名戴天赞的戴目先生感到自己从此将以目代耳,遂改名为戴目。戴目先生耳聋后,为人厚道的养父并没有嫌弃他,而是送他到上海私立的福喑聋哑学校读书。


青年时期立志从事聋人教育事业

    戴目生于常州,因父亲在沪行医,自幼寓居上海。8岁那年,因一场严重的脑膜炎致聋,后被送入上海福哑学校就读。1941年,戴目从聋校毕业,父亲建议他投师学画,但戴目立志做一名聋哑学校教师,为众多“同病”免除文盲之苦。于1942年春,到中华聋哑协会附属聋哑学校(今为上海市第四聋校)应聘为“助教”。翌年春,在蔡润祥老师的推荐下,应聘到杭州一所私立聋哑学校教书。学期结束时,戴目先生因病辞去教职回到上海。同年秋,又应聘到无锡县私立惠喑聋哑学校任教。

    期间,当戴目先生回家看到与自己同样失聪的孩子无处上学时,便萌生了在家乡常州开办一所聋校的想法。为了早日实现这一梦想,1943年秋至1944年夏期间,戴目先生便经常往返于无锡和常州之间。平时他在无锡教书,每逢周六下午没课,便匆匆搭火车去常州与费耀奇、杜家瑞等同道一起商量筹划办学的事情。经过大半年的辛苦努力,1944年10月终于创办了“武进县立民众教育馆聋哑教育班”(今为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首届招了18名聋生。

图为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原貌

图为翻建中的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效果图

    戴目先生主持聋哑教育班近一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老同学顾联珏来访并约他一起去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戴目先生经过考虑,“觉得几年来从教困难,办学不易,皆因社会黑暗、环境恶劣之故,况且人微力薄,难以支持(办学)”。于是他毅然挥泪告别年迈的双亲,与顾联珏同学一起投奔苏北抗日根据地。在交通员的一路护送下,他们不惧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来到苏皖解放区。戴目先生先是被安排在报社担任校对,后来又先后在新潍坊报、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工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戴目先生随军南下回到上海。经组织安排,先是在《解放日报》编辑部工作,《解放日报》刊登的全国解放形势图就是戴目先生绘制的。不久又调到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资料室工作。虽然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戴目先生依然心系聋哑教育,希望通过教育“让聋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告诉人们,聋哑人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他们可以和健全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组织上了解到戴目先生要求继续从事聋人教育这一想法后,根据工作需要,于1950年5月把他调到上海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任视导员,负责盲、聋哑学校的工作。

图为戴目先生为中吴实验学校题词:造福桑梓同病

中国早期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聋教育工作者,戴目先生非常重视中国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他认为,“如果从事聋教育工作,不了解不关心聋教育的历史,就不能以史为鉴,容易误入盲区甚至重复前人的错误”。因此,戴目先生很早就萌发了动笔撰写中国聋教育发展史的想法。然而,要编写中国聋教育发展史,绝非易事,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资料不足。对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戴目先生利用在上海市教育局工作的机会,零零散散收集了一些资料,几年下来积累了一大包。只可惜这包费尽他不少心血而收集起来的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殆尽,戴目先生为此懊悔,心痛不已。

    为了研究中国聋教育发展史,从20世纪80年代起,戴目先生又重新开始收集相关资料。他曾把希望寄予各地聋校为庆祝校庆而印刷的“纪念特刊”上。可实际情况是当时“纪念特刊”中的“校史”内容大都比较粗略简单,写得好且详细的不多,利用价值不大。收集的资料尚无法编写中国聋教育发展史,于是戴目先生将其撰写成了2万字左右的《中国早期聋人学校教育发展概况综述》一文。

    在该文中,戴目先生除了绘制有各阶段创办的聋校一览表外,还对其中一些基础较好、校史较长的聋校进行了简述,对中国早期聋校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此后,戴目先生仍未中止对中国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1997年仲春,已年逾七旬的戴目先生到无锡走访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上海私立聋哑学校读书时的同学、已从聋校退休在家的宋鹏程老师。戴目先生从两人叙说旧事、谈写回忆录中突受“启发”,当即提出广泛邀请已退休的老教师、老校友一起写聋校旧事,每人写一点,编成一本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早期聋教育发展的大致轨迹,为后人编写中国聋教育史留下一些有用的资料。这一提议得到宋鹏程的热烈响应。两人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联系,一年多下来收到了20多篇稿件(资料),最终于1999年12月编撰出版了《梦圆忆当年》一书。该书以翔实的资料为后人展现了中国早期聋校所走过的荆棘丛生的崎岖道路,为系统地研究中国早期聋教育作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中国手语的规范者与推广者

    1994年戴目离休,从此成了“全天候”研究员,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手语的规范化。“以前,很多手语根据字面意思机械表达,容易造成误解。而且,就像有苏北话、宁波话、上海话等各地方言一样,手语也有地方手势,给交流带来麻烦。”戴目琢磨着把中国手语统一起来,1989年,他与人合作编辑了《中国手语》,离休后,又在此基础上扩充编写了《现代汉语常用词手势图解》。1990年,戴目赴美国参加世界聋人大会时,深感各国手语不同沟通不便,萌生了“翻译”各国手语的念头。1996年,用中国、日本、美国手语和国际手语4种手势动作表示同一词义的工具书《多国手语拾掇》面世。
    随着聋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书面使用成语,却苦于无法用手语表达,戴老编写出版了《汉语成语手势图解》,大大方便了聋人,同时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汉语成语手势图解》,收录了汉语成语词目1769条,每个成语还附有手势图解。而目前国内唯一的聋人手语工具书《中国手语》,仅收录了45个汉语成语。戴目说,汉语成语并不像一般聋人所想象的那么深奥,只要知道该成语的出处或典故,懂得其含义,就一样能用手势动作表达出来。安然无恙:一手伸拇指,贴近胸部绕一圈,表示身体完好,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的事。例如,破绽百出:左手直立,五指张开,掌心朝内;右手伸食指,指尖对准左手五指指缝间任意插进几下,然后五指张开,抖动几下,表示漏洞很多。例如,素昧平生:一手伸掌,掌心朝下,自下而上移动至过肩,然后双手伸拇指,先相互碰撞,后又分开,表示两人见了面都不认识。
    作为汉语成语手势的主创者,戴目也遗憾地表示,事实上,有不少成语的词、句一时还很难找到准确的手势可以表达其义。比如“哀丝豪竹”这个成语,“哀丝”可以理解为悲哀的弦声,手势并不难表达,但“豪竹”的形状和功能,就很难准确做出手语表示。“目前《汉语成语手势图解》收录的成语,只约占现在通行版本的《汉语成语词典》收词量的35%左右。”

2014年,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领导班子拜晤戴目校长,并接受赠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过九旬的戴老还在为研究上海聋教育史和酝酿编撰唐诗宋词手势图解而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地为中国聋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致敬戴老,一路走好!


(转载自“掌握现代特教”,有改动)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关于我们 | 网站管理

    微博关注

    微信关注